其實,蛀牙不是一兩天造成的,也不只是因為吃糖,真正的原因比你想像的更複雜——但也更能預防!
今天這篇文章,就來用簡單好懂的方式,告訴你:
✅ 蛀牙是怎麼來的?
✅ 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快蛀牙了?
✅ 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預防?
🔍 蛀牙到底是什麼?
蛀牙,其實就是牙齒被口腔裡的細菌慢慢侵蝕、破壞的過程
這些細菌平常就住在我們嘴巴裡,它們最喜歡我們吃的「糖分」,只要你一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,細菌就開始大量繁殖,並產生酸。這些酸會把牙齒最外層的「琺瑯質」溶解掉,時間一久,就會形成蛀洞
簡單說:蛀牙=細菌+食物+時間+牙齒沒清乾淨
🧪 蛀牙的形成,需要「四大條件」
1️⃣ 口腔細菌
最主要的罪魁禍首是「變形鏈球菌」,它會將你吃進去的糖轉換成酸,直接攻擊牙齒表面
2️⃣ 食物(特別是含糖、黏性食物、酸的食物)
糖果、手搖飲、餅乾、甚至精緻澱粉(像白麵包)都會轉化成細菌愛吃的糖分。酸的食物則是會腐蝕掉牙齒表面琺瑯質,造成牙齒更容易蛀牙
3️⃣ 牙齒
如果牙齒排列比較擁擠難以清潔、後牙牙齒溝槽比較深,或是牙齒先天鈣化不全,就會更容易被侵蝕
4️⃣ 時間
只要牙齒表面有糖+細菌+酸,停留的時間夠久,蛀牙就會慢慢產生。所以不是吃糖,而是「吃糖後沒有好好清潔」才是問題
🔍蛀牙的發展階段
1️⃣白白的斑點(初期)
牙齒琺瑯質表面出現粉白色、霧霧的斑點?可能是琺瑯質開始脫鈣了!
這時候還有機會藉由「再鈣化」回健康的齒質
2️⃣小黑點、小凹洞(中期)
細菌突破琺瑯質,開始蛀到更裡面的「象牙質」,這時候有可能吃冷的、熱的、甜的會酸酸的感覺,這時候就要補牙了!
3️⃣明顯黑洞+牙痛(後期)
蛀牙更深,已經靠近牙神經,可能會自發性的痛、甚至感染腫起來,太嚴重的蛀牙就可能需要做根管治療(抽神經)了!
牙菌斑與牙結石都是細菌的大本營,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對它們發起反應,也就是我們說的「發炎」。長期發炎會破壞牙齦與齒槽骨,導致牙齒的支持結構受損,產生牙齒搖動、鬆動等問題。
🪥 那要怎麼預防蛀牙?
✅ 正確刷牙,餐後馬上刷牙
飯後刷牙搭配使用含氟牙膏,可以強化牙齒、幫助再礦化。
✅ 每天使用牙線
牙刷刷不到的地方,牙線可以幫忙。牙縫常常是細菌和食物殘渣的「死角」,不清會慢慢蛀。
✅ 控制進食時間
正餐吃完的半小時內可以喝飲料、吃甜點、吃水果,但吃完喝完以後一定要馬上刷牙,而且在下一個正餐之前,只能喝水或無糖茶葉,黑咖啡、氣泡水也會增加蛀牙機率喔。
✅ 有進食就刷牙
有進食就要刷牙,只有漱口是沒有用的,就像洗澡我們不會只有用水沖,而是會需要物理性質的搓洗,牙齒刷過才會乾淨喔。
但也不需要每次進食都非常認真刷很大力,一天三餐飯後認真刷,中間吃點心以後輕輕刷,避免牙齒或牙齦因為刷太用力太多次而受傷喔。
✅ 定期看牙醫
定期給牙醫師洗牙、拍攝X光、口內檢查,可以早期發現蛀牙,避免拖到會痛、需要抽神經、甚至拔牙喔。
✅ 水不能喝太少
水喝太少或是口水分泌太少,都可能大幅增加蛀牙機率。建議適度的增加喝水頻率,但小心過量而導致水中毒或電解質失衡喔。
✅ 特別建議:兒童與高風險族群
建議考慮塗氟保護牙齒,或做窩溝封填(封住牙齒咬合面容易蛀的地方)。
❗蛀牙的常見迷思:
❌ 迷思 1:刷牙越用力越乾淨,才不會蛀牙
✅ 事實:刷太用力反而會傷牙、傷牙齦!
蛀牙不是因為「刷不夠用力」,而是因為「刷不夠徹底」。刷牙重點是技巧、位置、次數,而不是刷牙的力量,學習貝氏刷牙法和刷牙力量,才是正確的潔牙守則喔。
❌ 迷思 2:牙齒沒痛,就沒有蛀牙
✅ 事實:早期蛀牙通常沒有症狀!
很多人等到牙痛才看牙醫,但事實上,蛀牙早期幾乎不會痛,等到開始痛,通常已經傷到牙神經了。這也是為什麼建議最少每半年定期檢查,可以早期發現、早期補救。
❌ 迷思 3:小蛀牙不處理,自己會好起來
✅ 事實:蛀牙一旦形成,只會越來越大!
蛀牙不像傷口會自己癒合,只要有蛀洞,細菌就會繼續往牙齒深層擴散。不補起來,最後可能需要抽神經、甚至拔牙。提早處理反而花費更少、痛苦更小。
❌ 迷思 4:吃完東西到底多久才刷牙
✅ 事實:吃完酸性食物後,應該等30分鐘再刷?
❌ 迷思 5:乳牙反正會換,不用太在意蛀牙
✅ 事實:乳牙蛀牙也會痛,甚至影響恆牙生長與咬合!
乳牙是孩子學習咀嚼、發音與正常發育的重要工具,乳牙蛀牙會導致牙痛、咀嚼困難、營養不良,乳牙蛀牙太嚴重,甚至可能會感染到正在發育的恆牙,造成恆牙鈣化不全未來容易蛀牙。所以兒童的牙齒保健非常重要!
❌ 迷思 6只用漱口水可以取代刷牙
✅ 事實:漱口水無法清掉牙菌斑!
漱口水可以短暫降低細菌量與口氣,但沒辦法把牙齒上的牙菌斑清乾淨。正確刷牙和使用牙線才是清潔牙菌斑的關鍵。
🔚 總結:蛀牙不是運氣,是習慣
📌 記住這以下幾點:
✔️ 潔牙要確實
✔️ 餐和餐中間只能喝水和無糖茶葉
✔️ 定期給牙醫師進行口腔檢查
✔️ 搭配預防保健,例如塗氟、MI paste、溝隙封填或是ICON
保養牙齒,從今天開始,就能少走很多「補牙、牙痛、抽神經」的痛苦之路喔!
本文由劉仁傑醫師撰寫